首页 | 李滨律师 | 经典案例 | 本律师案例 | 案例进行时 | 媒体采访 | 保险法律法规 | 李滨原创文章 | 咨询李滨 | 保险公司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李滨原创文章>>原创文章
  发表日期:2012年12月29日   出处:保险消费者权益网    作者:李滨律师   已经有1978位读者读过此文
 
 

投资类保险:保险消费者的“皇帝新装”!

 

 


穿棉服还是穿裘皮
———
从保险密度的对比来看保险业的泡沫

保险业的保险泡沫之争
    2004年下半年,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的一份关于中国人身保险现状的研究报告引起了保险业界及媒体间的的争论。


    经过对2003年中国保监会公开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的统计数据进行加、减、乘、除式的简单运算后。郝教授认为:2003年中国人身保险费同比增长32.4%这种高增长的背后可能仅是一种表面繁荣,剔除一些保障程度非常低的投资类的投资连结和分红类保险中非保障型保险费后,中国保险密度的数字至少存在40%以上的泡沫,国内百姓商业保障的程度和质量被严重地虚拟化。 


    2003年,中国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为3010.8亿元。其中,以银行保险业务为主体的分红类产品保费收入为1670.01亿元,占人身保险费收入的55.48%,再加上94亿元的万能寿险和投资连结保险业务收入,理财产品的保费收入达176401亿元,占总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6%,其他类型的人身保险费收入为1246.79亿元,有1640.72亿元的所谓的保险费实际上不会给保险消费者带来任何的保险保障,是纯粹的投资。按照此数据重新推算,2003年我国国民真正具有保障意义的保险密度并非官方公布的287.44元,而应当调整为156.77元,,即保险密度泡沫成分高达45%


    这一结论对一个长期高速增长而又倍受争议、目前又要做大做强的历史大背景下的中国民族保险业而言无疑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对于保险泡沫论,中国保险协会中介委员会有关人士表示,中国保险业确实存在一些泡沫,但是关键是是否已经如此严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此认为:中国保险业不存在所谓的泡沫,并认为保险泡沫的提出是个别学者的炒作;另有学者认为:保险泡沫实质上是对统计口径的认识问题;国际上不存在保障型产品饱和后再发展投资型产品的固定模式;分红保险的保障功能和传统寿险产品没有区别。


    郝教授认为:高比例泡沫组成的保险密度指标是在严重地误导政府、误导社会、误导舆论、误导民众……”


    保监会认为:个别学者用中国保险业40%是泡沫的提出,极容易混淆视听,误导公众。


    业内人士,你来我往观点鲜明。都在担心保险消费者被误导!


   现阶段,保险消费者真正需要棉服还是需要裘皮


事件:


    据《中国保险报》报道,2004214日辽宁孙家弯煤矿瓦斯爆炸,二百多人死亡。矿难发生后,辽宁保监局紧急行动,要求各保险公司查清投保状况,确认索赔案件,尽快赔付。人寿辽宁分公司在矿难发生后经查明得知有两人为该公司客户,投保金额总计4万元,每人保险金额为2万。


    实事一:


    某款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销售的一款银行分红保险。以一位30岁的男性为例,购买10份该险种,保险期间为五年,年交保险费10000元,被保险人在投保后的一年内因疾病出险(死亡或高残),保险公司无息退还保险消费者所交的保险费,因意外出险(死亡或高残)或一年后因疾病出险,平安保险公司将给付保险费10320元。


    实事二:


    祥和定期保险是中国人寿的一款存保障型的保险。以一位30岁的男性为例,购买10份该险种,保险期间为五年,年交保险费只有128元,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出险(死亡),保险公司给付保险费10万元。若是年交保险费10000元,可以购买到多达781.25万元的保险金额的保障。


   
列举上述事件及实事笔者是想要说明一下几个问题:


(一)、获赔2万元的保险理赔款的是否会使该矿工的家庭在经济上足以弥补在该矿工的有劳动能力期间的可能获得的收入?


(二)、一个在被保险人出险后的保险理赔款同保险消费者所交保险费相差无几的保险是否适合年人均交保险费322元的我国?


(三)、一个年支出保险费只有322元的保险消费者,是购买纯保障型的保险以获得25.1万元的身故保险保障,还是购买银行保险,获得不确定的银行分红+0.032万元的身故保险保障?


    保险业内、外人士都毫无异议的一个事实是: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还比较薄弱,老百姓的保险知识还不普及,对保险的了解也不多。


    面对保险业内人士,从保险行业的角度的争论,保险消费者应该如何来正确看待,避免被欺诈、误导和非理性选购保险产品一直是保险消费者权益网和笔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笔者的故乡是一个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和漫长冬季的哈尔滨市,每当冬季来临,大家都要为冬季的御寒做好准备。收入低的穿棉服、收入高的穿裘皮、中等收入的可以选择羽绒服、皮装和其他的御寒衣物,以抵御寒冷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


    其实,从保险的角度来讲,寒冷也应该算是一种风险。人们用以抵御寒冷这一风险的手段就是预先准备好御寒的


    面对寒冷这一商机,服装商们即会针对普通大众准备棉服这一经济实惠的御寒产品,同时也会准备既有保暖价值又可以体现身份的裘皮等高档御寒商品来针对具备高收入消费水平的目标客户的。这就像保险业,即推出了针对低购买力的保险消费者的保障型险种,又推出了针对高购买能力的保险消费者的既有保障又能够分红的投资连结、银行分红型投资类保险险种。


    当人们用于御寒的可支配支出是一定的时候,在理性的支配下自然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了。根据用于御寒的可支配支出的量来确定购买御寒衣物的档次,已达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在衣物的保护之下。


   当人们用于御寒的可支配支出不足300元人民币的时候,选择棉服是理性的;当人们用于御寒的可支配支出超出万元或几万元人民币的时候,选择裘皮是理性的;介于两者之间的人们选择其他价位的御寒的服装则是理性的。


   
在保险业,自平安人寿保险公司199910月推出投资连结保险以来,包括银行分红险在内的各种投资类的新型银行保险产品纷纷涌现。


    如果说价格低廉、保障程度高的纯保障型的保险相当于服装类中的棉服的话,那么,那些价格高的、保障程度低的(保险金额接近保险消费者所交保险费的)那些投资类的银行分红保险就相当于服装类中的裘皮了;保险金额是否足够满足保险消费者对风险保障的最低需求则代表棉服或是裘皮是否能够达到足以覆盖保险消费者的全身,以便在寒冷来临的时候,使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实现抵御寒冷这个风险目的。


    按照郝教授推算的数据,2003年我国年人均人身保险保险费支出(人身保险的保险密度,不包括财产保险的保险费)为156.77元。也就是说,在2003年全国国民平均每人可以拿出来用于抵御各种不确定的分险的可支配资金只有156.77元。在这种情况下,保险消费者的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怎样的?这对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老百姓的保险知识还不普及,对保险的了解也不多(保监会语)的我国保险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的情况下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与此同时,以2003年为例,要扩大市场份额的各人寿保险公司以各种可能的有效手段加强各银行保险的销售力度,使理财产品的保费收入达176401亿元,占总人身险保费收入的66%之多。当然,人均保费比较低并不代表没有支付能力高的保险消费者,但是,非保障型的险种的销售达到66%的比例确实叫笔者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同现阶段的保险密度仅为不足两百元的现实相矛盾。


    面对如此大比例的分红类的理财产品被推销给广大的保险消费者,保险业的看法是:保险业针对不同购买能力的保险消费者,为他们提供了兼有保障功能又有分红功能的新型保险产品。


    对此笔者却不敢苟同。


    保险业很少提到保险金额的概念,但是保险金额的高低对于广大保险消费者来讲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保险金额的高低意味着一但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保险消费者会得到多少保险金的给付,这将关系到保险消费者在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是否会有充足的保险金来保障其渡过难关!


    对于投资连结、银行分红类保险的理财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向保险消费者推荐的两个经典理由便是:(一)该类给与保险消费者带来的是保障+分红!(二)西方发达国家中投资连结、分红保险类的理财保险产品比较流行。这种说法确实是显得比较完美,但是,如果考虑到保险金额和现阶段我国的保险密度的话,这种完美则真的会变成了一个虚幻的美丽的泡沫了。


    对于保险业的第一个理由,理性的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在保险消费者以牺牲保险金额为代价来获得那些保险金额几乎比保险消费者所交的保险费多不了多少的分红保险的时候,这一保险业倡导的购买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的满足后才有的提升,保险消费者在没有一定的保险金额的保障的前提下来实现不确定的分红梦想是本末倒置的。


    对于保险业的第二个理由,理性的分析还是必要的。


    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的保险密度是3637.7美元/人(合人民币:29101.6元)、英国的保险密度是458.5美元/人(合人民币:32468.0元)、日本的保险密度是3770.9美元/人(合人民币:30167.2元)时我们会意识到,在如此高额的保险费支出是在保险金额足以达到保障程度的情况下,我们和西方的发达国家是没法比的,人均保险费支出相差都超过了一百倍,在这种购买能力的悬殊的对比中我们同样还会看到一个并不成立的理由。


    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消费者,在人均有能力支出近三万元的情况下购买即具有保暖功能又会体现身份(保障+分红)的裘皮并且能够保证购买裘皮足以覆盖全身程度,以应对寒冷这一风险是合理的话;而我国保险消费者在支付能力不足二百元的情况下只能够购买棉服才能达到覆盖保险消费者全身的效果,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够达到在寒冷这个风险的到来时不受伤害的目的。


    然而,现实中却又存在占66%的保障程度很低的分红类保险产品被保险消费者拥有的事实。这一事实意味着那些拿着二百多元钱本来能够买到一身棉服保险消费者去买了裘皮!可以想见,二百多元钱能购买多大裘皮?那么,当寒冷这个风险到来了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结果?在瑟瑟寒风中,保险消费者将穿着新的皇帝新装来应对寒冷这一风险,我们可以看到保险消费者这位皇帝围着一条几乎是虚无的裘皮”“裸体挺立在寒风之中,能否应对寒冷可想而知!


   
如果说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生产并销售任何一种保险产品都是无可厚非的话,对于与保险公司相比极度缺乏保险知识的保险消费者的理性的消费的引导应该由谁承担起来?这是一个应该思考的问题了。


注:

如果说郝教授的泡沫论是从纵的角度来谈保险业的泡沫的话,本律师的棉服论则是从横的对比中来阐述保险业的泡沫的问题。



本文著作权属于:保险消费者权益网、北京市中高盛律师事务所

保险专业律师 李滨

 

此文[2005-06-05 23:31:39]发表于:和讯保险网《保险大家谈》论坛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6月17日 第十四版) 发表本律师署名文章《投资类保险:保户的“皇帝新装”(一家之言)》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保险消费者权益网  
北京市中高盛律师事务所 保险专业律师
电话:13304665866 E-mail:[email protected] 执业证号:W0120001112975
,,,,,,,,,,,,,,,,,,,,,,,,,,,,,,,,,,,,,, 李滨律师承接全国范围内保险类诉讼及非诉讼案件 ( 主要工作地点:北京 哈尔滨 )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所摘文章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页面执行时间:109.375毫秒